多數民眾在體檢後,認為空腹血糖值維持在100 mg/dl以下,沒有標紅字就不會有糖尿病風險,其實並不能直接下這樣安心的結論!長春藤共照醫護團隊表示,過去三年體檢報告如血糖有持續升高狀況,以預防醫學角度來檢視,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已升高,如果沒有趨緩的現象,甚至出紅字(超標),其實就已經罹患糖尿病了。
根據糖尿病大師德福郎索(Ralph A. DeFronzo)教授的說法,他不贊成所謂糖尿病前期的說法,其實當血糖出現紅字,就應該當作是第二型糖尿病。就好像懷孕三個月的女性,醫生不會告訴她是懷孕前期,她就是懷孕了。大型研究早就發現,很多糖尿病人在用現在的標準確診前5-10年,就已經發生了心肌梗塞、中風等所謂糖尿病併發症,有些人甚至已經有明顯的周邊神經障礙、腎功能缺損及視網膜損傷。長春藤共照醫護團隊表示,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是空腹血糖值超過126 mg/dl,但其實真正健康的空腹血糖值是70~87mg/dl,我們平常篩檢代謝症候群所用的血糖標準100 mg/dl,已經遠遠超過健康的範圍。所以如果您的空腹血糖值過去幾年從80幾慢慢升高到超過90 mg/dl甚至100 mg/dl,就是身體已經控制不了血糖的警訊。
從根本做起–控糖
長春藤共照醫護團隊強調,現在一般醫學上治療糖尿病,主要是依照血糖數值來做藥物調整。2018年的時候,另一位糖尿病大師,耶魯大學的舒曼(Gerald I. Shulman)教授說,其實現在的糖尿病藥物治療,都是治療症狀,也就是高血糖,而不是治療病根,也就是胰島抗阻性。很多藥物,包括胰島素替代療法(注射胰島素),都是不斷增加胰島素的濃度,短時間內可以降低血糖,卻導致胰島素阻抗的惡化,結果就是要越用越多,胰島素阻抗卻越來越嚴重。
長春藤共照醫護團隊解釋,所謂胰島素阻抗,是因為飲食、生活、環境毒素、壓力、加上遺傳基因的易感性等諸多因素,造成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器受損,血糖調節機制失靈,身體必需分泌大量胰島素,才能維持血糖的正常濃度。長期大量的胰島素分泌,又更惡化胰島素阻抗。胰島素阻抗不但發生在肝臟、肌肉,造成脂肪肝及肌肉內細胞脂肪浸潤,也會造成大腦的胰島素阻抗,使得大腦對糖發生依賴,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所謂的糖癮,不斷想要吃更多含糖或高澱粉食物,而形成惡性循環,最後變成肥胖症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尿酸以及種種致命的心血管疾病。
造成胰島素阻抗的7大原因
1. 飲食習慣–長期飲食中的大量精製糖及糖類成分造成血糖飆升,致使胰島素長期升高,直接造成並惡化胰島素阻抗。
2. 生活作息–高壓力生活,造成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上升,血糖也會長期升高,進而造成胰島素升高及惡化胰島素阻抗。
3. 環境毒素–工業化後全球各地幾乎都無法避免的環境污染,如空汙水汙、環境荷爾蒙、重金屬、塑化劑、農藥等。
4. 外源性肥胖–飲食造成的肥胖,容易進而發生脂肪代謝異常。
5. 內源性肥胖–長期肥胖下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,導致胰島素受器缺損 。
6. 粒線體病變–高血糖下會使胰島素受器損壞,讓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,代謝機制將難以運作。
7. 遺傳因子–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族群,是胰島素阻抗、糖尿病的高危險份子,即使生活飲食相當注意,仍對糖份高度不耐受。
生活中能如何預防造成胰島素阻抗?
長春藤共照醫護團隊表示:「控制好血糖,免疫力才能增強。」免疫力是健康的基礎。從預防醫學角度來看,當身體有所謂糖尿病前期現象(空腹血糖> 100 mg/dl),就應該要開始注意生活飲食的管理了。管理的目標,不是少吃多動,而是『降低胰島素阻抗』。最好能諮詢專業的醫療團隊,協助分析胰島素阻抗,設計適合個人生活條件的飲食策略,達到營養均衡豐富,卻能有效降低血糖、降低胰島素阻抗的目標。若需要藥物治療時,更需配合專業團隊來協助生活療程,從飲食、運動與心緒方面,適時提供調整及建議,讓個人能學到自我掌控糖尿病病程的能力,避免糖尿病慢慢惡化的命運。